一、企业标准体系是否得到有效运行,是否定期对体系运行的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
主要指:一是各项标准的实施考核记录是否完整;二是新制定了哪些措施确保体系持续有效运行;三是是否按照企业制定的《企业标准化管理办法》标准中规定的时间要求,针对体系运行有效性按期开展自我评价。
二、企业标准体系持续改进的运行机制和程序等制度是否有效实施,改进和预防措施的跟踪验证措施和记录是否完备?
主要指:一是企业制定的有关标准化工作的各项奖惩措施是否有效实施,比如年度性的标准化先进评选等活动是否实施;二是是否定期不定期的对标准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针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不断提升标准的适宜性和可操作性; 三是是否按照企业有关信息收集管理的相关标准规定,定期收集涉及企业生产经营的各类标准化信息,并及时补充到体系中,使体系得到持续完善;四是针对体系运行中发现的问题或隐患,是否制定了改进和预防措施,这些措施的实施是否进行了跟踪验证,是否真正解决了相关问题,是否有相关证明资料和记录。
三、列入企业标准体系的各项标准及各类标准化规划、计划是否有效实施,检查考核记录是否完备?
主要指:一是企业制定的“标准化工作三年规划”和“年度计划”中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是否按期完成,是否有检查考核及相关记录,完成好的部门和个人是否给予了相应奖励,是否还存在未完成的目标任务,原因是否及时分析并积极解决,如是人为原因造成的,未完成目标任务的部门和个人是否给予了相应处罚,是否有相应记录;二是企业制定的标准制修订计划是否按期完成,需要备案的标准是否及时备案;三是企业制定的采标计划是否有效实施,是否按期完成;四是企业制定的标准化科研计划是否有效实施并按期完成。
主要指:一是在企业“年度培训计划”中,是否有标准化专项培训安排,是否按期实施,学习记录是否完整;二是各部门是否结合涉及本部门的各项技术、管理、工作标准,每年组织相关学习,是否有相应记录;三是复审确认专家要在复审过程中,组织召开企业决策层座谈会、各部门负责人座谈会和一般工作人员座谈会,了解企业各级员工对标准化工作的认识,对标准化良好行为创建活动的认识是否有明显提升;四是结合企业制定的各项售后服务标准,查看企业的顾客投诉处理记录,是否严格按照标准实施,是否针对销售环境变化,及时修订完善标准,是否依照标准认真解决顾客抱怨和投诉,顾客忠诚度和满意度是否得到了改善和提升。
这是一个综合的概念,主要指:一是看企业制定的发展规划、目标是否按期实现;二是看企业领导是否对标准化工作给予了持续关注和相应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三是看企业标准化工作是否实现了全员参与;四是看各级员工执行标准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是否有改善;五是看企业实施的标准化规划、计划,采标计划,标准化科研计划,标准制修订计划是否切实帮助企业提升了生产经营管理水平,产品质量是否显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