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是经济发展的立足点对十八大报告等三篇重要文献中“质量”概念的研究与思考
十八大报告中9次提到“质量”,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文献中8次使用“质量”概念,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14次使用“质量”概念,3个重要文献中,累积使用“质量概念”31处。31处“质量”涵盖了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五位一体”总布局的各个方面,充分阐述了方方面面都与质量有关、全社会都要抓质量的道理,质量对于国家竞争力、国家发展动力、国家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质量为什么应成为“立足点”和“中心”的深刻原因。
一、十八大报告、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使用的“质量”概念研究。
“质量”是汉语中一个重要词汇,有着多重定义,3个文献31次出现的“质量”,其内涵有深有浅,其外延有大有小,需要具体分析。
“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提高文化产品质量”、“从源头上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产品质量整体水平不断提高”、“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此处“质量”的内涵,就是通常意义上的含义:产品质量。中央在这里使用“质量”概念就是要求把工业产品、出口产品、文化产品、农产品质量搞好,最大限度地实现产品的适用性和对客户要求的满足程度。
“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提高各级各类教育质量”等,此处“质量”的内涵,则是“质量”作为一个普通名词的基本词义:事物、工作的优劣程度。中央在这里使用“质量”概念,就是要求在城镇化工作、教育工作、就业工作、环境保护工作、使用外资工作、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工作、干部选拔民主工作、发展党员工作等等方面提高水平、提升标准、强化实效。
“实现尊重经济规律、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速度”、“实现尊重经济规律、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推动对外贸易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提高转变”,此处“质量”与“效益”并列,则是作为“数量”、“速度”的相对词或者说反义词,强调的是哲学意义上的“事物内在的质的规定性”、“质与量内在统一”的深刻内涵,涵盖了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生态质量、产业质量、经济结构质量等等“大质量”、“综合质量”的丰富外延,与“效益”涵盖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大范畴相一致。中央在这里使用“质量”概念,就是要求摒弃传统的数量速度型模式,强调统筹兼顾,实现质量效益型的科学发展。
“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更加注重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等,此处“质量”不仅始终和效益组合在一起,而且前面分别有增长、发展、投资等定语,则兼有上述第二、三个含义的双重含义,既表示增长、发展、投资等方面的优劣程度,又表示相对于数量和速度的深刻内涵和丰富外延。中央在这里使用“质量”概念,就是反复要求和强调全党和经济社会战线上的同志们,要从思想认识、指导思想、工作立足点、工作重心、工作方法等各个方面必须坚持和落实“质量”的中心地位。
质量概念的含义本身就很丰富,3个重要文献更赋予了“质量”时代特色和针对性,对于提升全社会“质量”认识有着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