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大招风,“叔”大招恨,麦当劳近日再次受到公众批评。一位9岁的女孩在麦当劳股东大会上指责该公司首席执行官,要求其停止引诱儿童吃麦当劳食物。小姑娘称,麦当劳广告让孩子“不断请求父母”购买其食物。女孩的母亲对女儿表示赞同。为了赢利,这些年麦当劳没少挨骂。但它依然将市场瞄准孩子,用高热量的欢乐来诱惑他们。从这个意义上说,麦当劳不是一位品行端正的“叔叔”。
电梯坠落、门开电梯未至、梯级断裂、电梯急停……作为人人皆可接触的特种设备,电梯发生任何一项故障,都可能致命。如今,上世纪90年代建设的高层建筑电梯相继进入“生命大限”,许多电梯超期服役带病工作。尽管存在房屋公共维修资金提取困难、维修工素质差、监管力度不够等困难,但也要以最快速度投入“治疗”。专家指出,绝大多数电梯事故,均可事前预防。
垃圾短信犹如“蟑螂”。追踪垃圾短信泛滥背后的利益链条,有个环节不能忽视:短信群发者究竟是如何获悉用户的手机号码信息?事实上,盗卖用户手机号码在内的个人信息,早已成为公开的生意。迄今为止,对这类泄密行为的所有打击手段,都显得过于温和。对唯利是图的“信息拾荒者”来说,只采取“挠痒痒”式的战术根本没用。
权威人士指出,那些保健品行业内巧舌如簧的“专家”,多半是销售商调教出来的。为了不露马脚,体验店会事先沟通,把老年顾客的病史报知“专家”。比如在检测单上做记号,脑血栓代号“N”,心脏病代号“X”。看到记号,“专家”心里当然有数,诊断准,下药快,让老年人觉得自己遇到了“神医”。由于有些商家忽悠得太过,把产品夸成“包治百病”的神药,害得老人连正常治疗都不做了,最后耽误了病情。这种专家不是“坑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