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检要闻

重庆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完善监测体系提升能力水平

发布日期:2014-09-01

重庆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完善监测体系提升能力水平

努力为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供技术支撑

质量既是大国与强国的“分水岭”,也是转变发展方式的“晴雨表”,事关国家形象,关乎国计民生。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产品质量安全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也使质量监管工作面临全新的挑战与考验。近年,重庆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围绕国家质检总局、重庆市质监局关于“抓质量、保安全、促发展、强质检”的总体部署与具体要求,坚持以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为抓手,认真履职,大胆创新,主动作为,全面提升了质检技术机构在捍卫质量安全中的有效性和贡献率。

一、加强组织领导,确保风险监测有序推进

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是产品质量监管的基础性工作,也是政府制定产品质量标准和产业政策,以及解决贸易争端的重要依据,质检技术机构责无旁贷。

(一)健全组织,指导风险监测工作有序推进。近年,我国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在个别地区、个别行业呈现高发态势,如果处置不当,必将影响质监系统的整体形象。2012年,重庆院根据重庆质量安全现状和机构履职要求,建立了以院主要领导为组长,质检业务部、技术质量部等多个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工作领导小组,并积极配合市质监局,成立了全市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工作办公室,具体负责风险监测信息的收集、筛查与研判,以及提出风险预警和处置建议工作,有力地推动了我市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从“事后监管”向“事前预防”的转变。

(二)加强力量,推动风险监测工作有序推进。以院总工程师、质量负责人、国家级检测中心负责人、质量专业检测中心主任、学术带头人、业务骨干为主体,组建了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专家技术委员会。同时,邀请并吸纳市内其它检测机构、行业协会、科研院所,以及大型企业的30余名专家学者加入到技术委员会,进一步增强了专业的覆盖面。在此基础上,按照产品类别设置了建筑材料、化工产品、日用消费品、电子电气产品、消防及公共安全防护等五个风险监测专家组,负责对舆情进行分析、筛查,对产品风险信息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评估,提出风险监测建议计划,审定产品质量风险监测实施方案,指导风险检测工作的开展和落实,对风险分析报告进行评审,提出风险预警及后续处置建议,确保了开展风险监测技术环节的质量。

(三)出台政策,引领风险监测工作有序推进。先后制定并出台了《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管理办法》、《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实施意见》,进一步阐明风险监测工作的重要意义,明确风险监测工作项目的采集报送流程,风险监测项目的审核实施流程,以及开展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工作的保障机制,并鼓励技术人员、科研人员积极从事风险监测工作,主动开展风险监测方法研究,引导检测人员从日常监督抽查符合性检测向研判性风险监测工作转变,有效提升了机构自身的风险研判能力,风险分析、评估水平,以及风险处置工作有效性和前瞻性。

二、创新工作机制,完善风险监测支撑体系

近年,重庆院通过建立风险监测、风险研判、风险预警和风险处置等机制,积极配合监管部门对重大质量安全隐患做到及时发现、有效处置,为避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和行业性质量安全问题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

(一)风险监测机制不断完善。重庆院建有多个国家级检测中心,通过参加国家监督抽查工作,为开展风险监测积累了宝贵经验。国家质检总局2012年正式启动主动风险监测工作后,重庆院又在总局和重庆市质监局的关心与支持下,多次被赋予开展节能灯、装饰材料等多个产品的风险监测工作任务。工作中,重庆院严格按照任务要求和风险监测工作程序,认真做好信息管理、主动监测、风险评估、预警处理的无缝链接工作,把风险监测质量考核覆盖到取样、分析、数据核发批准等各个环节,并通过开展能力验证和比对活动,确保了监测工作质量。

(二)信息报送机制不断规范。近年,重庆院按照全国产品质量安全协作网要求,及时上报风险监测信息及风险监测工作情况,2013年至今,已累计上报送风险监测建议27条,工作动态4次,提交重庆院开展的塑料凳椅、LED照明灯等产品风险监测分析报告19份,其中带有研判性质的分析报告6份,印刷并上报了《重点市2013年产品质量风险风险监测分析报告汇编》,提出了仿瓷餐具、隐形眼镜、纹身涂料、车用香水、公共场所用家具等17个风险建议项目。通过这些工作,争取了上级支持,提升了队伍能力,提高了监测水平。

(三)考核奖励机制不断配套。为积极推动风险监测工作开展,重庆院实行政策扶持措施,建立了鼓励开展风险监测工作的相关制度和考核奖励机制,对有效提出风险监测项目并被市局或国家质检总局采纳并有效实施的项目,根据监测工作质量、工作时效和评价效果给与政策性奖励,激发检测人员在风险监测领域开拓新项目、攻克技术难题、承担风险任务等方面的积极性。同时,将研判性的风险监测项目纳入院科研项目进行管理,享受科研优惠政策,并在职称评定等方面实行加分政策。2014年,重庆院结合风险监测工作开展,提出了《食品的不锈钢容器及输送管道中重金属迁移量的研究》、《高处作业吊篮用摆臂式防倾斜安全锁检测装置的研制》等科研项目10余个。

三、积极主动作为,推动风险监测扎实开展

风险监控工作作为一项新职能、新工作,是一项技术要求很强、技术保障较严的工作,需要突破传统思想,打破固定思维。为此,重庆院坚持在“学中干”,努力从“干中学”, 不断在积极参和实践锻炼中提高业务能力与监测水平。

(一)努力在承担国家风险监测项目中提升能力。为了深入了解仿真饰品潜在的质量安全隐患,掌握仿真饰品的质量风险状况,重庆院承担了国家质检总局2013年下达的对仿真饰品金属部件中有害元素含量的监测工作。针对风险监测结果,及时组织开展了风险评估,提出了措施建议:生产企业应提高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和主体责任意识,进一步改进生产工艺技术;行政监管方应在规范产品标签标识、风险监测和地方监督等方面加强工作力度。

(二)主动在开展市级风险监测工作中锻炼队伍。作为重庆市工业产品风险监测技术机构,重庆院近年在重庆市质监局的领导下,针对前期产品质量监督抽查、执法检查、申诉举报、媒体信息等风险信息源,以及安全隐患较多的工业产品、与消费者日常生活关联度高的消费用品,在认真分析研判的基础上,按照突出涉及健康安全产品的高风险项目、突出具备检测方法和限量规定的项目,积极探索尚不具备检测方法和限量规定项目,重点突出生产加工环节风险监测,将风险监测与监督抽查工作有机结合的思路,认真分析研判我市工业产品质量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先后对可能危害身体健康安全的产烟毒性、自爆隐患、污染物和有害物质、甲醛、多环芳烃、可移性荧光增白物质等风险因素开展风险监测工作。

(三)不断在帮扶企业和服务发展中提升质检形象。质检技术机构既是政府规范市场秩序、打击假冒伪劣、履行监管职能的支撑,也是企业改进生产工艺、提升产品质量、攻克贸易壁垒的平台。为了提高风险监测工作有效性,重庆院高度重视风险监测后续处置工作,并针对风险监测的结果,开展风险监测结果的分析和评价,并提出合理的风险预警及后续处置建议,为政府部门开展风险监管决策提供重要依据。同时,积极寻求技术措施,切实帮助企业化解或减少生产加工环节中的系统性、区域性风险隐患,先后组织相关企业负责人召开钢化玻璃、塑料凳椅、塑料给水管、汽车内饰件等产品行业研讨分析会,通报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结果,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从产品设计、原辅材料配方、相关工艺流程控制等方面提出改进意见。

(来源: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网站)